汶川地震发生后,华夏震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跳都在为四川灾区而改变节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前看似离你很远的一句话,现在成为了你生活中必须完成的一件事。在央视组织的赈灾晚会上,中国作协书记铁凝也表示,文学不应该缺席于这场罕见的大地震,文学应该有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方式抗震救灾。其实,在铁凝发出号召之前,文学中的诗歌,已经振动着无数双爱的翅膀,星夜兼程,飞往灾区,飞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中国心中。大地震发生后,诗歌是文学界反应最快的部分,川籍诗人率先发出号召,用诗歌记录震后心情和表达感情,诗人发星先后编辑多辑《独立》地震诗丛、存在、芙蓉锦江论坛等辟出专门频道收集地震诗歌;新浪博客频道开通的网友献诗中,有许多资深诗人的作品。许多以大地震为主题的诗集纷纷出版,众多书籍中,有两本书的表现很是特殊,一本是诗人海啸等编辑的《大爱无疆:我们和汶川在一起》;一本是诗人苏历铭、杨锦编辑的《汶川诗抄》,因为这两本书是诸多以地震为主题的诗集中第一和第二,为此,记者采访了这两本书的编者,诗人海啸和诗人苏历铭。
海啸/《大爱无疆:我们和汶川在一起》:一次再难重现的心灵旅程
海啸是著名诗人,网上有影响的诗歌网站“新诗代”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汶川地震发生后,读到大量抗震救灾诗歌的海啸深为感动,“一开始,我也只是通过新诗代网站做了个“汶川,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抗震救灾诗歌专题,没想到引起强烈的反响。仅三天时间访问量就近10万人次。随之,大量的抗震救灾诗歌如雪片般涌入《新诗代》邮箱。于是,我专门在新诗代网站开通了“抗震救灾诗歌展”的频道。同时萌发了编选《大爱无疆:我们和汶川在一起》的诗集。没想到非常顺利,新世界出版社也非常重视,从编选到出版,仅用了6天的时间(其间我三天三夜未曾合眼)。该书于5月22日,也就是哀悼日过后第一天就面世了。” 海啸坦承,他是在巨大的哀恸和感动中编完此书的“我的朋友,诗人汤松波和南方狼与我一道,参与了具体的编选工作。在编选过程之中,我从未主动约过一首作品,因为我知道,在这样举国同泣、万里悲云的背景之下,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性的写作都是不妥的。5月15日,我在新诗代网站上制作了“抗震救灾诗歌专题”,并同时在公开网上征稿,截至到19日,就收到了几千件作品。我从中精选出了140余位作者的作品。在编选中,我未向外界透露只言片语,完全是“秘密”完成了所有出版工作。新世界出版社的行动值得尊敬,他们会将此书的所有发行收益,都将无偿捐献给灾区。”
编辑这本书,让作为一个人和作为一个诗人的海啸,经历了一次再难重现的心灵旅程,“我无数次的伏案痛泣,这些诗中散发出来的悲悯和哀伤深深刺痛了我。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那就是在灾难面前,所有炎黄子孙表现出来的坚定、英勇和顽强。”海啸认为,好的诗歌是那些发自内心拥有最真实情感的诗歌,所以“在《大爱无疆》中,最好的作品反而是出自那些“诗歌界”以外的作者。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海啸告诉记者,这是一本毫无商业诉求的书,“完全公益的目的。诗集已向灾区捐赠一部分,其它发行收益也将全部捐赠。所有出版资金来自于出版社,包括我的一个好朋友张远征,也对此书的出版提供了必要的资助。”而对目前“地震诗集”大量出版这一现象,海啸的看法是“当然是好现象,至少可以看到许多出版者拥有的良知。但是,选题、内容重复出版的现象很严重,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浪费,需要出版社或选编者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
苏历铭/《汶川诗抄》:两个小时确定了诗集的框架
毕业于吉林大学的苏历铭说起来算是半个长春人,他不但是诗人,更是成功的投资银行和地产策划的专家。大地震发生96个小时后,群众出版社社长杨锦收到友人短信,一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让他泪流满面,感动中的杨锦决定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一本与汶川大地震有关的诗集。“杨锦给我打来电话,这个想法与我不谋而合。”苏历铭认为,这些诗人或者非诗人们发自内心写下的诗歌,真正做到了“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不再是“诗人”的专利,或者说,在真切的情感的支配下,人人都是诗人。因为包含着感情的文字最有生命力。”地震发生后,作为一个诗人,苏历铭也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力,但是“送往灾区的不应该只是担架,只是帐篷,还应该有心灵温暖。”使苏历铭和杨锦决定着手编辑《汶川诗抄》。在诗刊社编辑蓝野的帮助下,苏历铭“两个小时之内便确定了诗集的框架”,5月24日完成并开始印刷,“杨锦和我决定把编选费全部捐给灾区,我也代表入选作者不领取稿费。”编辑这本书,对诗人苏历铭来说,同样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这是一本特殊的诗集,或者可以说它不是一本单纯的诗集,其中洋溢着的浓烈的同胞之爱,远远超出了诗歌本身。没有人号召诗人们应景写作,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写地震诗的作者是完全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感受的,只有诗歌会高度凝聚和释放心中的情感。”《汶川诗抄》出版后,很快得到了反响,新华社报道认为,《汶川诗抄》真实展现了在这次灾难中折射出的人间大爱与人性光辉,再次证明了在国家危难时刻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作为编选者,苏历铭也认为“《汶川诗抄》可以视为同《天安门诗抄》一样的文化事件或者说是文化现象。”因为都是用诗歌的语言记录历史,而互联网时代使地震诗流传更广更快,影响也更为巨大。谈起地震诗歌及其写作的意义,苏历铭说,“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就是《汶川诗抄》的中心思想。地震诗歌的涌现,代表了心的复苏和回归。人们因此更关注诗,希望由此看到诗歌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苏历铭告诉记者,“这本诗集没有任何商业上的追求,如果从商业上考虑的话,我不会参与编选工作。群众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汶川诗抄》已经于5月24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首批2000本通过四川省新华书店捐献给灾区。这本诗集目前共印刷一万册,后又追加捐印2000册。”面对目前正在大量出笼的地震诗集,苏历铭的看法是,“人类历史中,任何重大事件发生后,文学都会予以跟进,毫无疑问,地震灾难给大家提供了创作题材,但热衷于这样的灵感,或者以灾区的痛苦为虚拟的靶子,不断假抒情的诗歌最终会成为地震后的另一种废墟。” 董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