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逛书店与图书选题开
来源:中国图书出版网 时间:2008-10-16 14:00:00

作为出版业的从业者和懂行的读者,很多编辑都有逛书店的习惯。在图书选题开发日益面向市场的今天,对编辑们来说,逛书店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还是工作的需要。

采集信息 调研市场

从功利的角度看待编辑逛书店,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和市场调研两个方面。出版工作中,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三个要素,策划一个选题,这三个要素都要考虑,只关注编辑工作自身的编辑行为已经不适合出版要求了。整体策划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是信息采集和图书市场调研,逛书店恰恰是一种简便、直观、易操作的方式。

信息采集是编辑业务的首要环节,是选题之源。对图书选题开发来说,能否及时、全面、科学地掌握相关信息决定了选题开发的成败;而出版物市场调研是发行业务的重要基础,是做好出版发行工作的基本条件。

那么,逛书店就应该从信息收集和市场调研的角度入手。

一看图书经营者。经营者是构成出版物市场的首要因素,图书的经营者主要包括生产者、批发者、零售者三大基本类型。生产者即是出版社,是图书生产的工厂,不同的生产者在图书生产的方向、特色、读者细分、市场细分、出版规模、出版动态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摆放于书店的图书上,其信息量是异常丰富和形象的。“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逛书店百遍,大量一手的图书信息同样会自然而然地烙在编辑们的心里,从而化成选题策划的有用素材。

曾成功策划出畅销书《弹痕》、《第五部队》等军事题材小说的策划人魏童说,促使他决定把军事题材文学作品作为选题开发主要方向的一个原因,就是逛书店时及时捕捉到了军事题材图书深受读者欢迎的出版趋势。书店是现阶段图书最基本的零售者,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书店,其经营的图书品种和销售侧重、店内营销方式等都会有所不同,编辑们逛书店时如果多加留心,把自己从事的出版方向与特定特色的书店挂钩,无疑会给自己的信息收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看出版物。出版物是书店经营的主体,它是出版者与读者联系的桥梁,反映了市场供需状况。编辑看出版物,既要从宏观方面把握,比如选题方向、出版趋势、市场份额等,更要从微观方面把握,比如图书的定价、内容架构、装帧设计、书名的命名、页数、字数、作者、印张等,这些微观方面对编辑开发选题往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不仅能提供直观的参考,更能启发思考,开阔眼界。

三看读者消费需求。编辑们逛书店时调查读者需求,由于一般很难以问卷的方式实施,所以更多的是在观察。相信同行们都有一边翻看图书一边留意其他翻书的读者的经历。通过观察购书的读者,可以大体了解某一类图书的读者细分状况,比如年龄结构、消费潜力、文化程度、职业状况、阅读喜好等,这些零散读者信息的日积月累,对提升编辑对选题的判断力大有好处。同时,编辑们还可以通过与店内员工、读者交流获取相关信息。

养成习惯 有备而来

逛书店对编辑业务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那么怎么样逛书店才能更积极有效呢?

养成逛书店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频率上说,应该保持“经常”,只要时间允许,每周至少逛书店1至2次。当然,这个频率应该因人而异,而且所逛的书店规模也不需要做特定限制,大的可以是综合性书店,如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等,小的可以是一些特色书店,如三味书屋、风入松书店等,自家楼下的某个小书店也可以常去转转。做图书需要的是感觉,经常身处图书环境中,无形中会受到很多启发。二是从目的上说,编辑逛书店与读者逛书店有很大不同,读者关心的是自己喜不喜欢,编辑关心的是市场和出版物内容及形态。编辑们要养成带着目的逛书店的习惯,这样才能为今后的选题开发储备必要的信息。

不要只研究与自己出版方向一致的出版物。一般来说,为了提高效率,编辑们往往重点研究与自己出版方向一致的出版物,这样做目的性很强。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图书选题的开发是一个多方面信息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他类型的图书往往会在市场热点、选题角度、内容组织等方面反馈出自己所从事的出版方向内的图书所欠缺的信息。比如,一个做健康类图书的编辑,如果仅盯着健康类图书,往往会因自己的眼界受到限制而苦于打不开局面。如果他逛书店时多看看其他种类的图书,可能会受到启发,与自己的健康类图书出版方向联系起来。选题的提出往往源于一瞬间的灵感,而那些看似毫无目的的闲逛,往往会让人豁然开朗。

适当参与书店内的相关活动。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书店里往往会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比如签名售书、讲座等,这些活动虽然大多伴随着商业元素,但恰好给编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编辑们利用好这个平台,对信息储备、拓展思路、捕捉市场动向等都大有裨益。

对编辑们来说,逛书店这一工作方式不仅具备了信息采集和出版物市场调研这两项重要功能,而且具有简便、直观、易操作、高效等特点,广大同行们大可以把它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和途径,为自己的编辑工作尤其是选题开发工作助力。(杨宁:华文出版社)